好心情说说吧,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!
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
陶渊明课件
编者精选的“陶渊明课件”资讯,经过我们细心的筛选和编辑,确保质量过关。一般来说,老师在课堂上会使用备课教案和课件,他们会认真负责地设计教学内容。实施课堂教学时,老师需要按照备课教案和课件进行操作。如果您认为本文对他人有所帮助,不妨将其分享给他们,让他们受益!
陶渊明课件 篇1一、知识目标
1.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。
2.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,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,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。
3.熟读并背诵全文。
二、 能力目标
1.加强朗读训练,提高诵读能力。
2.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,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,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。
三、德育目标
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,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。
●教学重点
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,淳朴的人情,和平安定、丰衣足食的生活,民主平等、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。
●教学难点
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,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。
●教学方法
1.诵读法。
本文语言简练生动、通俗流畅,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、背诵。
2.品读法。
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分步品味,通过想像、描绘、分析、推理的活动,让学生含英咀华,探幽揽胜,着眼于学生想像力、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、鉴赏能力的训练。
四、整体感知
1.背诵课文(课前已经布置背诵)
2.自由朗诵,思考问题,讨论回答。
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?
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?
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?
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?
五、总结。
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,老师特高兴特激动。
至于这个桃花源,无论大家喜欢与否,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,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,成为美的象征。
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,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,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,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。
现在我们杭州提倡“和谐杭州,品质生活”,这就是我们向往的“桃花源”,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,正所谓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让我们一起”上下求索吧。
六、
查看更多>>陶渊明的诗
1、《饮酒》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 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 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 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 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2、《归园田居五首》
其一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 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 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 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 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 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 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 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 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 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其二
野外罕人事,穷巷寡轮鞅。 白日掩荆扉,虚室绝尘想。 时复墟曲中,披草共来往。 相见无杂言,但道桑麻长。 桑麻日已长,我土日已广。 常恐霜霰至,零落同草莽。
其三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 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 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; 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其四
久去山泽游,浪莽林野娱。 试携子侄辈,披榛步荒墟。 徘徊丘陇间,依依昔人居。 井灶有遗处,桑竹残朽株。 借问采薪者,此人皆焉如? 薪者向我言∶死殁无复馀。 一世异朝市,此语真不虚! 人生似幻化,终当归空无。
其五
怅恨独策还,崎岖历榛曲。 山涧清且浅,遇以濯吾足。 漉我新熟酒,双鸡招近局。 日入室中暗,荆薪代明烛。 欢来苦夕短,已复至天旭。
3、《桃花源记》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 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 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 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 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 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 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 便舍船,从口入。 初极狭,才通人。 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 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 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 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 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 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 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 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 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 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 停数日,辞去。 此中人语云:不足为外人道也。 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
查看更多>>1、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
2、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,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
3、人生归有道,衣食固其端。
4、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5、勤学如春起之苗,不见其增,日有所长。
6、芳菊开林耀,青松冠岩列。怀此贞秀姿,卓为霜下杰。
7、富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。
8、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9、静念园林好,人间良可辞。
10、不为五斗米折腰。
11、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
12、归去来兮,田蜀将芜胡不归。
13、俯仰终宇宙,不乐复何如。
14、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;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15、奇文共欣赞,疑义相与析。
16、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。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
17、落地为兄弟,何必骨肉亲。
18、寓形宇内复几时,曷不委心任去留。
19、福不虚至,祸不易来。
20、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
21、春秋多佳日,登高赋新诗。
22、未言心相醉,不再接杯酒。
23、露凝无游氛,天高风景澈。
24、步步寻往迹,有处特依依。
25、园日涉以成趣,门虽设而常关。
26、猛志逸四海,骞翮思远翥。
27、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
28、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29、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
30、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
31、舟遥遥以轻飏,风飘飘而吹衣。
32、迢迢新秋夕,亭亭月将圆。
33、酒能祛百虑,菊为制颓龄。
34、春秋满四泽,夏云多奇峰,秋月扬明辉,冬岭秀孤松。
35、相见无杂言,但道桑麻长。
36、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37、啸傲东轩下,聊复得此生。
38、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
39、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
40、一生复能几,倏如流电惊。
41、夏日长抱饥,寒夜无被眠。
42、童孺纵行歌,斑白欢游诣。
43、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
44、望云惭高鸟,临木愧游鱼。
45、凄凄岁暮风,翳翳经日雪,倾耳无希声,在目皓已洁。
46、雄发指危冠,猛气冲长缨。
47、白日沦西阿,素月出东岭。
48、春蚕收长丝,秋熟靡王税。
49、翩翩新来燕,双双入我庐,先巢故尚在,相将还旧居。
50、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,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长在。
51、丈夫志四海,我愿不知老。
52、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
查看更多>>《挽歌》
作者:陶渊明
原文:
(其一)
有生必有死,早终非命促。 昨暮同为人,今旦在鬼录。 魂气散何之?枯形寄空木。 娇儿索父啼,良友抚我哭。 得失不复知,是非安能觉! 千秋万岁后,谁知荣与辱。 但恨在世时,饮酒不得足。
(其二)
昔在无酒饮,今但湛空觞。 春醪生浮蚁,何时更能尝。 肴案盈我前,亲旧哭我傍。 欲语口无音,欲视眼无光。 昔在高堂寝,今宿荒草乡。 一朝出门去,归来夜未央。
(其三)
荒草何茫茫,白杨亦萧萧。 严霜九月中,送我出远郊。 四面无人居,高坟正嶣峣。 马为仰天鸣,风为自萧条。 幽室一已闭,千年不复朝。 千年不复朝,贤达无奈何! 向来相送人,各自还其家。 亲戚或馀悲,他人亦已歌。 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
注释:
1、嶕峣:很高的样子。 2、幽室:指坟穴。 3、向来:刚才。 4、亲戚:有血缘关系的亲人。 5、或余悲: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。 6、亦已歌:也开始唱歌了。 7、何所道:有什么可说的呢? 8、山阿:山陵。
赏析:
1、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,即元嘉四年(427)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。
全诗共18句,可分为五个层次。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,其余每四句为一层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、出殡的季节、时间,坟地环境、气氛,下葬及与世人永别,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。最后两句总结全诗,表达了对死的看法。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,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、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,并无凄凉、黯淡的情调,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。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,而不是亲属、朋友;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,挽,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。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一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,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,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。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,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。他人,即诗中的贤达,指诗人生前好友。亦,也,语气副词。已,已经,时间副词,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。这两句的意思是,亲人们有的余哀未尽,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。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,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。千年不复朝,贤达无奈何二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,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,经常往来酬唱的挚友的惋惜、哀叹之情。因此,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
查看更多>>